清明节那天,雨丝纷纷扬扬,像极了诗人的泪,轻轻地飘洒在钦州的小巷里。我,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,背着小小的书包,手里攥着刚折好的纸船,踏上了去往祖坟的路。爷爷手提着篮子,里面装满了清明时节的传统祭品,有糕点、有新熟的艾粑粑,还有那些用彩纸折的精致花环。
“爷爷,为什么要折纸船啊?”我好奇地问。
“孩子,这是我们的习俗。清明节,我们纪念先人,折纸船是为了让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思念和祝福。”爷爷缓缓地说,眼神中透出深邃的缅怀。
我们来到了祖坟,爷爷开始忙碌起来,清理杂草,摆上祭品。我看着爷爷的动作,虽然年纪小,但我懂得这一刻的庄重。
“爷爷,我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祭祖呢?”我再次提问。
爷爷放下手中的活计,目光转向我,语气中带着几分庄重:“古人云,‘饮水思源’,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。清明祭祖,不仅是缅怀先人,也是一种传承,让我们记得自己从哪里来,将来要往哪里去。”
雨越下越大,但似乎并没有浇熄我们心中的火。爷爷点燃了纸船和祭品,火光中,那些花环和纸船慢慢化为灰烬,飘向远方。我静静地站在一旁,心中默念着对祖先的祝福。
“爷爷,我想吟诗一首,可以吗?”我问道。
爷爷笑着点了点头,我清了清嗓子,吟诵起来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
“好诗,好诗!”爷爷拍手称赞,“这就是我们的文化,是历史的沉淀,你要记得传承。”
我点了点头,心里明白,这不仅仅是诗句的传承,更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。雨停了,阳光透过云层,洒在我们身上,仿佛是对我们的回应。
“爷爷,我们回家吧?”我提议道。
“好,我们回家。”爷爷应允,然后我们手牵手,踏上了归途。
这个清明节,我不仅学到了清明的习俗,更重要的是,我体会到了对先人的敬意和对家族历史的尊重。我将这些记忆深深地刻在心里,就像那些随风飘扬的纸灰,虽然会随风飘散,但终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