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,”爷爷微笑着回答,“我们早点出发,是为了避开中午的烈日,同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。”
路途虽然遥远,但爷爷的话语让我忘记了疲倦。我听着爷爷讲述过去的故事,仿佛穿越了时空,见到了那些未曾谋面的祖辈。爷爷说,我的曾祖父曾是一位文人,喜欢吟诗作对,他的书房里总是弥漫着墨香。
“曾祖父的书房,是不是有很多书呢?”我好奇地问。
“墨香飘千里,”爷爷深情地说,“那是文化传承的香气,现在虽不能亲眼所见,但你的心中应当也种下了文化的种子。”
终于,我们来到了祖坟。爷爷先是对着墓碑恭敬地鞠了三个躬,然后开始清扫周围的杂草。我学着爷爷的样子,用小手帮助拔草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洒在我们的身上,像是先人们温柔的目光。
“孩子,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扫墓吗?”爷爷一边清理一边问我。
“是为了让祖先们安息,让他们知道我们没有忘记他们。”我认真地回答。
“不错,”爷爷满意地点点头,“饮水思源,不忘本。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,是祖辈们辛勤劳动的结果。”
清理完毕后,我们摆上了祭品,点上了香烛,火焰随风摇曳,仿佛是在传递我们的思念。我闭上眼睛,心中默念着对祖辈的感谢和祝福。爷爷在一旁轻声诵读着家谱,那声音庄重而深情。
扫墓结束后,我们坐在山头的一块大石上休息。爷爷指着远方的山川河流,告诉我这些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。我望着这片土地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和责任感。
“爷爷,将来我也要像您一样,把这些故事和传统传给我的孩子。”我坚定地说。
爷爷欣慰地拍了拍我的头,“传承不息,犹如江河长流。你做到了,爷爷就放心了。”
那一天,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扫墓,更重要的是,我明白了传承的意义。清明节,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,更是对生命和文化的敬畏。这份记忆,如同那束鲜花,将会在我心中永远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