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,万物复苏,天地间似乎都沾染了淡淡的墨香。我们一群高学生相约至郊外踏青,各怀心事,却都离不开对美的追求。那日,阳光透过嫩绿的柳条,斑驳陆离地洒在了小路上,我与好友小杰并肩而行,踏着春的足迹,寻找着心中的那一片清明。
“你看那桃花,红得像少女的脸颊,不正是古人云‘人面桃花相映红’的写照吗?”小杰停下脚步,凝望着前方的一片桃林,感慨道。
我笑了笑,轻轻应和:“是啊,这清明的景致,恰似一幅活脱脱的画作,我们不妨也以画笔记录下这春日的华章。”
同行的还有小林,她拿着画板,早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勾勒。我取出素描本,笔尖在纸上跳跃,试图捕捉春日里的灵气。小杰则在一旁,时而指点江山,时而吟诗作对,一副风流才子的模样。
“画儿虽好,却不及这自然之美,‘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’,不正是这景致的真实写照么?”小林停下笔,眼中闪着对大自然的敬仰。
时间在我们的笔下悄悄流逝,春风吹过,带来了远处村落的炊烟袅袅,也带来了清明特有的哀愁与缅怀。清明节,不仅仅是一个踏青的日子,更是缅怀先人,追思过往的时刻。我心中不由自主地浮现了祖辈的身影,他们也曾在这样的季节里,用笔墨描绘生活,用心灵感悟自然。
“古人说‘清明时节雨纷纷’,可今年的清明,却是阳光灿烂。”小杰突然感慨道,打破了我们的沉思。
我放下笔,望着天际,缓缓开口:“或许,阳光也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方式,就像‘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’一样,无论身处何方,心中的思念如这清明的阳光一般明媚。”
小林点头赞同,三人的心在这清明的画卷中靠得更近。我们继续前行,穿过桃花林,来到了一座古寺。寺内的老僧正焚香诵经,那悠扬的佛音与四周的宁静相得益彰,让人不禁肃然起敬。
“这寺中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,‘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’,多少年的风雨,它们依旧屹立不倒。”我轻声对小杰和小林说。
小杰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拿起笔,在纸上记下了这一刻的感悟。而我,则被古寺的一角深深吸引,那里有几盆盛开的牡丹,富贵艳丽,似乎在诉说着古寺的往事。
“‘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’,虽然这里不是京城,但这牡丹的芳华,确实动人心魄。”我对着两位同伴说。
小林和小杰闻言,都放下了手中的画具,围了过来,一同欣赏这牡丹的风采。我们静静地站了许久,各自在心中构思着,如何将这份美,用笔墨定格。
夕阳西下,我们收拾行囊,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。清明,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踏青,它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一次对生活与自然美的感悟。我心中暗自决定,将这次经历化作一幅幅画作,留在我的记忆里,留在我的画册中。
如此清明,如此踏青,如此画家,此生难忘。